所在位置:中国宣城网»资讯中心 > 各地 >

宣城加快建设皖苏浙省际交汇区域中心城市

来源:安徽日报 编辑: JH651 更新时间: 2018-01-22 16:53:46

一年创三城 绽放城市发展新魅力

新时代,新气象!

继2017年7月27日创成“国家卫生城市”、9月21日摘取全省唯一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桂冠之后,2017年11月17日,在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宣城市荣膺“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称号,以首创首成的优异成绩实现了多年来坚持不懈、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标志着社会文明程度迈上了一个新台阶、综合发展水平提升到了一个新层次、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是宣城市开展以文明城市创建为龙头的“六年并进、六城同创”活动的重要成果,也是以“突破自我、众志成城、勇于争胜、善作善成”为核心要义的新时代宣城创建精神的重要体现。

2013年以来,宣城市全面开展以文明城市创建为龙头的“六年并进、六城同创”活动,收获了一系列丰硕成果,创成了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六五”普法先进城市等“国字号”荣誉30多个,实现了综合实力大提升、城市形象大提升、内涵功能大提升、发展活力大提升、治理能力大提升、文明素质大提升、干部状态大提升。

在争创全国文明城市过程中,宣城市坚持城乡统筹,着力打造全域文明,提出把全市市域范围作为争创整体,构建从市到县、乡、村的创建体系。成立以市委书记为政委、市长为指挥长的高规格创建指挥部;成立决战决胜办公室,市委副书记任决战办主任,形成一把手亲自抓和各部门全面参与的工作格局。该市将文明创建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去谋划推进,创建为民、创建惠民、创建靠民成为创建最强音。老旧小区改造、河道清淤截污、城市立面整治、街区杆线整治等工程,作为民生工程的头等大事认真实施;坚守环境卫生底线,市区一批批沿街旧楼“穿衣戴帽”;开展物业服务提升年活动,评选文明小区;开展“六乱”不文明行为专项整治……同时,全市184个农村已经按照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的标准建设,打造了10个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带,在农村较早完成了垃圾的统一管理和旱厕改造。

2017年9月21日,在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现场推进会上,宣城市正式被授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称号,成为全省唯一一个获此殊荣的市,是全国仅有的9个地级市之一。在国家环保部此前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名单和国家首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名单中,绩溪县和旌德县分别上榜。作为国家级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宣城市把“生态立市”放在发展战略首位,驰而不息推进“绿色发展行动”,凝心聚力打造“有品有味的文化生态之城”,在建设“皖苏浙省际交汇区域中心城市”中探索生态文明的宣城样本。

让“绿水青山”永不褪色,给“金山银山”添足成色,宣城市完善体制机制,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为主任、市长为第一副主任的市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委员会,构建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和流域区域联防联控机制,连续6年开展环保“绿剑行动”,对环境质量实现一票否决,成为全省环境违法率较低的城市之一。在生态创建、强力治污的同时,坚持生态优先,积极做好产业变绿、绿变产业的文章,通过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扩 “绿”,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增 “绿”,严把项目门槛引“绿”,把生态环保和“四新”经济、文化旅游开发结合起来,全面激活发展的绿色新动能。

为全面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市民幸福指数,2012年以来,宣城市持续强力推进卫生城市创建工作。三年创成“安徽省卫生城市”,五年创成“国家卫生城市”,成为安徽省第3个、也是全省唯一跻身2015-2017周期国家卫生城市的省辖市;同时,连续两个周期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市称号。该市把创卫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全力以赴、高位推进。为形成工作合力,该市坚持党建引领创建,市、区两级四大班子全体负责同志和204个市、区直联点共建单位,与32个城市社区“携手”共建。实行网格化管理和“路段长”制度,探索楼栋长、河道长、“街长”“巷长”以及公园园长、树林林长、厕所所长等基层创建机制。率先出台城市管理方面实体性地方法规,编制《宣城市环境卫生专项规划(2014-2030)》,形成政府组织、部门协作、分级负责、全面监督的科学管理新格局。

为推进“健康宣城”建设,该市坚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组建紧密型医联体和县域医共体,开展基层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增强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中心卫生院标准化达标率100%;家庭医生签约率达38.3%。同时,强化公共卫生安全管理,“五小”行业、公共经营场所等重点场所亮证经营率、卫生监督覆盖率、量化分级率、从业人员持有健康合格证、“五病”调离率均达到100%。广泛推进全民健身活动,全民健身广场、健身路径、社区体育俱乐部等加快建设,“15分钟健身圈”基本形成,人均拥有公共体育设施面积位列全省第三。

“向苏浙对齐在全省争先” 释放全面发展新活力

去年以来,宣城市委、市政府围绕“235”工作总体布局和“向苏浙对齐、在全省争先”工作总要求,不断加快皖苏浙省际交汇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步伐,开创了宣城现代化“四个特色之城”(充满活力的现代产业之城、要素汇聚的综合枢纽之城、有品有味的文化生态之城和共建共享的平安幸福之城)建设的新局面。

坚持精准施策,实体经济加快发展。丰富“1+N”政策体系,开展“四送一服”双千工程、帮扶“四企一项目”活动和减税清费降本行动。规上工业总产值超过2000亿元、增加值增长9%,主导产业产值超过1000亿元。企业支出减少4.9亿元,56户困难企业扭亏为盈。民营经济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000亿元,民营经济专项考核居全省第6位,较上年提升3个位次。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0%。新增省级服务业集聚区2家。

该市2017年全年接待游客数突破30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45亿元,增幅分别居全省第3位和第1位。完成“皖南川藏线”旅游度假区概念性总体规划编制。获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个,创成4A级景区2个。荣获全国旅游“厕所革命”先进市称号。建成首家旅游大数据中心,首次推出“文房四小宝”旅游文创产品。新增限上商贸流通企业59家。电子商务进农村实现全覆盖,“上街去”网络科技成为商务部电子商务示范企业。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810亿元,增长9.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80亿元,增长11.5%。落地PPP项目22个,列入省亿元以上重点项目完成投资540亿元,项目开工率、竣工率、投资完成率均居全省前列。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动能不断增强。宛陵科创城启动建设,安徽工业大学宣城工业技术研究院、安徽工程大学宣城产业技术研究院、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宣城产业研究院、科大讯飞宣城人工智能研究院等21家创新平台签约落户。与50多家知名院所对接产学研合作项目220项。宣州经开区转型更名为省级宣城高新区并正式申报国家级高新区。新建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6家,宣城智谷产业园、0563创客街获批国家级众创空间。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增幅居全省第1位,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6.6件,增幅居全省第4位。获得国家专利优秀奖1项。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85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7%和20%。招引高层次人才团队20个,6家团队获省扶持,居全省第3位。中国制造2025宣城行动方案全面实施。开展智能制造示范工程,5户企业获国家智能制造、绿色制造专项,11户企业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获省认定,新增省级以上两化融合贯标达标企业13户、国家级4户,均居全省前列;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908台。持续开展“千企升级”计划,工业技改投资增长25%,居全省第4位。新增安徽名牌16个、安徽工业精品7个。新增注册商标1712件,有效注册商标突破一万件。新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4个。 2个产品获得国家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

坚持统筹协调,城乡发展步伐加快。宣城经开区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保持全市前列,以锂电池为主导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加快集聚,落户企业41家,总投资90亿元的汉能移动能源、华威铜箔等重点项目开工建设或投产。宣城现代服务业产业园区发展提速,农批市场交易额突破百亿元。敬亭山旅游度假区5A景区创建工作扎实开展,石涛纪念馆建成开放。 《宣城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年)》获省政府批复,中心城区“双百”规模正式确立。率先完成城市空间特色规划,编制完成《宣城市空间规划(2016-2030年)》《芜马宣城市组群宣城部分城镇体系规划》。续建和新建城建项目213个,完成投资195.6亿元。宁国、宣州、广德分别跻身2017年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投资潜力百强县(市、区)。宁国港口镇跻身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入选省级特色小镇3个,居全省第1位;入选省级特色小镇(试验)1个。县县通高铁、县县通高速迈出实质性步伐。交通建设完成投资63亿元,国省干线好路率连续三年居全省首位。完成农村道路畅通工程1558公里。城区防洪标准由10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新建、续建输变电工程12项、投产9项,新建和改造高低压线路2840多公里,惠及低压用户4.8万户。

坚持生态优先,人居环境持续改善。成为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和全国绿色发展优秀城市。河长制实现市县乡村四级全覆盖。率先试点林长制,林业“增绿增效”行动启动实施。深入实施“蓝天行动计划”,空气质量居全省第2位。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达80%,11个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全面实施农村环境“三大革命”,80个乡镇、720个村集中开展陈年垃圾清理,建设乡镇污水处理设施17个,改造非卫生厕所2.6万户。

坚持改革开放,发展动力进一步增强。农村“三变”改革、公立医院管理和费用控制“双百”综合考评等改革举措成效凸显。 “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实现全覆盖。新登记市场主体3.1万户,增长6.8%。率先实现“一窗一人”联合办税全覆盖,获评全国百佳国税地税合作市级示范区。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扎实推进,200个村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97个村实施农村“三变”改革,农村产权交易平台上线运营。深化与沪苏浙重点城市对接合作,宣城新塘羽绒产业园建设提速,苏皖合作示范区、沪宣“飞地”合作等项目加快推进。新引进省外投资亿元以上项目270个;亿元以上项目到位省外资金860亿元,增长11.7%,主导产业契合度达59.3%;实际利用外资9.2亿美元,增长7%。进出口总额15.3亿美元,居全省第7位。宣城无水港业务进一步发展,皖东南保税物流中心(B型)、中鼎公用型保税仓库即将封关运行。新增进出口实绩企业102家、境外投资企业4家,新设外资企业15家。

坚持共建共享,群众获得感显著提升。实施脱贫攻坚“八项行动”,开展“重精准、补短板、促攻坚”和大排查专项行动,实施到村产业项目553个、到户6.6万个,贫困人口脱贫年度任务如期完成。完成省定33项民生工程和市政府10件民生实事。棚户区改造新开工14548套,基本建成15374套。综合整治改造老旧小区41个,改造农村危房6495户。解决16069名农村居民安全饮水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宣城学校正式落户。市人民医院创成三甲医院,县域医共体试点实现全覆盖。皖南医药卫生学校启动建设,与省立医院合作建设皖南分院,并成为全国首批社会办中医试点市。建成乡镇(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24个、农民文化乐园46个,数字化农家书屋建设率先启动。成为全省综治工作先进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先进市。

新时代有新作为 集聚加速崛起新动力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宣城市将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五大发展行动计划”、建设现代化“四个特色之城”为总抓手,围绕“235”工作总体布局和“向苏浙对齐、在全省争先”工作总要求,大力实施生态立市、创新活市、工业强市、文化名市、人才兴市、乡村振兴“六大战略”和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全面小康、全域旅游、城市品质、乡村振兴6个“1号工程”,最终实现到2020年,确保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35年,确保与全国全省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建成皖苏浙省际交汇区域中心城市;到本世纪中叶,确保与全国全省同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高水平建成现代化强市的“三个确保”新目标。

坚决打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在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和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同时,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扎实推进全面小康“1号工程”,聚焦贫困难点村集中发力,加强非贫困村贫困人口脱贫工作,确保现行标准下的脱贫质量,如期完成年度减贫任务。

聚焦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加快建设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实施科技创新“1号工程”,加快宛陵科创城一期工程和配套设施建设,力争已引进科研院所年内入驻。加快创新平台建设,统筹推进“三重一创”建设,推进中国制造2025宣城行动,实施“百亿企业、千亿产业”工程,加快培育汽车及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食品医药和电子信息“3个千亿产业”。

积极推进产业发展“1号工程”,发展壮大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推动已落户企业投产达效,加速形成产业集群和上下游配套。积极发展智慧经济,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着力壮大实体经济,切实筑牢发展根基。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持续释放发展活力。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1号工程”,深化农村“三变”改革,加快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农业农村现代化。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提升全市发展整体效能。完善区域发展战略,持续开展“六年并进、六城同创”,加强“一区两廊”建设,推动市本级和县域协调联动发展。推进中心城区建设。开展“城市建设攻坚年”活动,实施城市品质提升“1号工程”,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提升文化旅游产业。实施文化产业创新驱动工程,推进文房四宝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创成省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扎实开展“文化旅游发展提升年”活动,力争接待游客数、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17%和19%以上。围绕打造知名旅游目的地,加快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创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推进全域旅游“1号工程”,实施“皖南川藏线三年行动计划”,加强云岭红色旅游景区等5A创建。

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新时代呼唤新作为。宣城的跨越崛起,其时已至、其势已成、其兴可待,下一步,宣城将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乘新时代强势东风,万众一心,坚志力行,在新时代干出新气象,实现新作为,让成果更加出彩,使人民更加幸福,让宣城更加美丽!

关键词: 苏浙 宣城 省际

宣城生活网介绍  广告服务  保护隐私权  免责条款  意见反馈  我要投稿  宣城生活网导航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宣城生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 @ 2008-2020 life.xuanwww.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举报邮箱:4352 2718@qq.com